1、項目概述
? ? ?? 通過一個實驗性工程,重點探索了如何與洪水為友,建立適應性防洪堤、適應性植被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鋪裝的設計,來實現景觀的生態彈性,以及與洪水相適應的構筑物設計。實驗檢驗了海綿城市的極端措施:城市與洪水為友。
2、場地與挑戰
燕尾洲地塊位于金華市多湖片區東市街以西,三江國際花園以北,義烏江和武義江匯合處,面積約75hm2。地塊周邊環境良好,北有古子城,八詠樓及婺州公園,南有艾青公園,櫻花公園,西面與五百灘隔江而望。她是八婺文化的見證,同時也是現代生態城市的必要組成部分。該案例通過建立適應性防洪堤、適應性植被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鋪裝的設計,實驗性的探討了與洪水為友的水彈性技術模塊。項目實施后成為婺江流域河道防洪設計的樣板,具有良好的借鑒和推廣前景。
地處中國東部亞熱帶地區,金華受強烈的海洋季風氣候特征,有旱、雨季分明,雨季常受洪水之擾。同時,為了爭取更多的便宜土地進行城市建設,大量河漫灘被圍建開發。兩江沿岸筑起了水泥高堤以御洪水,隔斷了人與江、城與江、植物與江水的聯系。同時,江面縮窄,也使洪水的破壞力更加強大。為保護沙洲不被淹沒,當地水利部門已經在燕尾洲的部分地段,分別修建了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兩道防洪堤,破壞了沙洲公園的親水性。因此,場地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應對洪水,是高堤防洪建一處永無水患的公園,還是與洪水為友,建立一個與洪水相適應的水彈性景觀?如何給市民提供方便使用的公共游憩空間,同時保護這城市中心僅有的河漫灘生境,給稠密的城市留下一片彼岸方舟?
為解決場地問題,燕尾洲公園以“與洪水為友”的理念為指導,采用了水彈性的設計策略,將防洪與生態保育、游憩功能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具體策略包括:
3、與洪水為友的設計策略
a.不同重現期的洪水淹沒分析
場地中20年一遇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洲頭到場地中段部分,現狀地勢較為平坦,現狀場地上多為當地農民自己壘的石墻的20年一遇的防洪堤,抗洪效果一般。50年一遇的洪水淹沒區主要分布在場地東段,場地筑有較高的混凝土防洪堤,滿足50年防洪需求。
b. 保留和修復自然生境,結合鄉土植被和地形,構建與洪水重現期相適應的彈性生態防洪堤
燕尾洲現存洲頭濕地是罕有的鬧市中的一片清新綠洲,基于洪水淹沒分析,設計中將尚沒有被防洪高堤圍合的洲頭設計為可淹沒區,以最少的工程手段,保留原有植被和環境,同時完善和豐富場地中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在原有坑塘和高地基礎上,稍加整理,形成灘、塘、沼、島、林等生境,以便培育豐富植被景觀。在此基礎上,結合各類生境的特點進行植被群落設計,重點補充能優化水質的水生藻類、沉水、浮水植物、能為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食物的漿果類植物以及具有季相變化的鄉土樹種等。
場地原設有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兩條硬質防洪堤,其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的連續性。燕尾洲公園在設計中將公園范圍內的防洪硬岸砸掉,應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將河岸改造為不同重現期洪水可淹沒的梯田種植帶,梯田堤底39.43m的高程為20年一遇洪水所到位置,此時整個洲頭被淹沒。梯田堤頂為40.8m,即可滿足50年一遇的洪水的高度40.71m,此時整個梯田區域被淹沒,而內部場地保持完好,實現了與洪水為友的彈性防洪。這一舉措不但增加了河道的行洪斷面,減緩了水流的速度,緩解了對岸城市一側的防洪壓力,提高了公園鄰水界面的親水性。梯田上廣植適應于季節性洪澇的鄉土植被,梯田擋墻為可進入的步行道網絡,使濱江水岸成為生機勃勃、兼具休憩和防洪功能的美麗景觀。每年的洪水帶梯田上的多年生高草帶來充足的沙土、水分和養分,使其能茂盛地繁衍和生長,且不需要任何施肥和灌溉。梯田河岸同時將來自陸地的面源污染和雨洪滯蓄和過濾,避免對河道造成污染。
除了水彈性的河岸設計外,場地內部也采用百分之百的可下滲覆蓋,包括大面積的沙粒鋪裝作為人流的活動場所,與種植結合的泡狀雨水收集池,和用于車輛交通的透水混泥土道路鋪裝和生態停車場,實現了全場地范圍內的水彈性設計。
c. 不同洪水適應能力的多樣化鄉土植物配置
面對場地水位的變化,以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鄉土植被作為基底,根據不同的洪水水位區域進行分區植物配置,營造適合洪水過程的多樣化景觀。
濕地保育區。該區域包括洲頭濕地保護區以及燕尾洲兩翼的濱江濕地,為20年一遇洪水淹沒區。該區域保存場地現狀有價值的喬、灌、地被和水生植物。根據濕地凈化的要求,分區補植各類鄉土植被(原則上補植場地現有樹種),在豐富其生態多樣性和滿足自我凈化需求的基礎上,提升場地的景觀功能和景觀美學的多重體驗。補種植物:喬木:楓楊、楊樹、水杉、池杉、落羽杉;觀賞草:蒲葦、五節芒、細葉芒、紫穗狼尾草、漿果苔草;水生植物:蘆竹、蘆葦、香蒲、水蔥、燈心草、水燭、慈姑、密花千屈菜、荷花、穗花狐尾藻、水茅草。
防汛梯田種植區。該區域是以防汛為主的臺地種植田塊,為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交界區。該區域利用防汛堤的設計高差,以富有鄉野氣息的多年生觀賞草(較之一般園林植物,觀賞草具有耐寒、耐寒、耐修剪等優點,同時養護費較低,管理粗放)為主要造景植物,并輔以竹子以及水杉、烏桕和合歡季相豐富的喬木,旨在喧鬧的城市中,營造出寧靜的鄉野風光,讓自然的舒緩情懷,在靈動的季節變化中,流進城市的血液。種植植物:喬木:水杉、烏桕、合歡。觀賞草:紫穗狼尾草、晚花狼尾草、細葉芒、矢羽芒、五節芒、紫田根、大結田茅、蒲葦、九節芒;竹類:鋼竹;地被:二月蘭、細葉漿果苔草;水生植物:蘆葦、香蒲、蘆竹、水茅草、水蔥、燈心草、水燭、茭白、旱傘草、慈姑、密花千屈菜、再力花、荷花、穗花狐尾藻。
4、建成后效益與評價
經過兩年的設計和施工,燕尾洲公園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14年5月開園后,萬人空巷,游人如織。據安裝在步行橋頭的進出口自動計數器顯示,步行橋的日使用人數平均達4萬余人次。當地媒體驚呼 “一座城市為一座橋而發狂”。 目前,燕尾洲公園已經成為了金華城市的一張新名片。同時,這一工程探索了彈性景觀的設計途徑,通過與洪水為友的生態防洪堤設計,適應于旱澇的植被設計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鋪裝設計,來實現景觀的生態彈性功能;通過可達性良好、多坡道和泛適用的步道系統及步行橋的設計,將被分割的城市連接為一體,促進社區交流,使公園成為聚人的場所。設計通過“大中見小”的空間設計策略,將大型文化表演類場所的瞬時人流曠廣空間巧妙地化解為平時市民使用的靜謐空間,發揮了景觀的社會彈性功能;同時,吸取鄉土文化傳統,重建被割裂的文化脈絡,強化地域文化認同,發揮了景觀的文化彈性功能。
讀者評論